在新形势下关于光伏发电市场监管的思考
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下发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不但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整个产业链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化转型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随着近年来电力供需形势变化,以及国家指标、补贴等政策的阶段性调整,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行业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政策预期不确定引发了行业一系列波动,市场秩序也随之受到影响。在此,笔者结合监管机构在市场观察和发现的有关情况,谈一下新形势下加强光伏市场监管的有关思考。
光伏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革命进程加快,能源革命的走向决定着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也是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作为能源革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经过近十年发展,国内光伏产业已经形成健全的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占据主导地位。电池片、组件在定价和技术标准领域掌握了相当的话语权,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我国光伏企业“走出去”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纵观全国各行业,这种优势的主导地位除了高铁之外在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得以实现。
2.光伏产业为经济“稳增长、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随着光伏产业链发展壮大,对GDP保障和就业拉动作用愈加重要,对电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集成和拉动效果也非常明显。据估算,2016年光伏行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以上,影响就业人口以百万计,产业良性发展为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提供重要支撑。
3.行业完成了从乱到治的过渡,逐步进入到良性发展阶段。光伏行业已经逐步摘下被诟病的“高耗能、高污染”帽子,主要设备商、组件生产商技术进步明显,管理日趋规范,单晶和多晶电池产业化效率分别达到了19.8%和18.3%,高效电池达到了21%和19%,光伏发电能效优势已充分体现。
4.“光伏+”模式有效实现各类社会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一方面分布式光伏打破传统的能源集中供应模式,实现了电力供应和需求精确对接,使闲置屋顶资源产生价值同时,也节省全社会输配电网投资成本。今年夏季合肥、嘉兴等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较大城市,在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情况下,未进行大规模电网改造和需求侧管控措施就安然度过夏季高温,光伏顶峰的作用初步显现。另一方面,从各能源结构特性看,只有好采买光伏适合建造在荒漠、荒坡、废弃土地之上,并且可以采用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多种形势,体现废弃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良好效果。
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若干问题
随着行业发展持续规模化,作为新兴产业,光伏发电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电网运营、政策等上层建筑的碰撞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行业阵痛期。2015年以来,随着补贴拖欠的持续化以及相继启动的两轮补贴下调政策,产业投资冷热不均情况凸显,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随着光伏电站接入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营的压力也逐渐显现;同时较低的行业技术门槛,在吸引了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具体分析而言,行业主要存在几个方面问题:
1.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给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有序衔接带来挑战。表现在光伏等专项新能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衔接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近阶段,中西部部分地区限电严重,随着电力供需形势持续放缓和传统能源直接交易放开,西部以及特高压交直流落点区域的限电风险会加大,一方面西部各省燃煤火电可以利用成本优势锁定用户抢发多发,进一步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限电风险;另一方面交易规模扩大意味着跨省跨区送电规模的扩大,西部发电过剩的风险或会加快传递到中东部省份,中东部区域新能源限电势头已经初步显现。
2.项目开发和建设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部分项目指标分配机制不透明。市场主体盲目投资项目,导致部分省市项目备案甚至并网容量远超过国家下达的规模指标。二是并网标准不明确。如2016年6月30日后并网光伏项目电价下调,很多公司抢“630”前并网,并网标准的不一致导致了部分项目存在不按备案规模和标准建设等情况。三是电网接入管理不规范。虽然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分布式电源监督管理有关规范文件,但是实际操作中各电力企业对有关流程、时间节点的要求执行不一;部分外线送出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了“三指定”现象。四是仍然存在一定倒卖路条的情况,变相提高了项目开发建设成本。
3.补贴拖欠问题影响行业良性发展。据国家发展委统计口径显示,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600亿元左右。近期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陆续到账缓解了部分企业经营现金流紧张情况,本批项目基本上在2105年1月前并网,运行后两年甚至更久才拿到补贴;仍然还有很多项目并未进入本批补贴目录,甚至要等下一批补贴发放才可以拿到补贴。根据调研了解到,补贴拖欠一年,相当于标杆电价下调5分钱,对企业现金流影响很大,不利于光伏发电投资良性发展,不利于高效组件、柔性支架、储能等新技术在电站的应用。
4.市场秩序不规范,监管缺位。市场主体增加,导致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和运营中的问题不断出现。媒体在光伏扶贫电站品质、光伏电站土地性质、光伏指标倒卖等方面都爆出过负面影响的事件或新闻。由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光伏发电行业监管依据的法规和标准缺失,保障性收购、项目并网甚至光伏扶贫等政策缺少配套文件;监管责任不清晰,监管执法主题不明确,能源监管机构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联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2016年12398能源监管投诉举报热线接受的信息中,涉及光伏领域投诉举报明显增加。
光伏巨头阿特斯:预计净利受损小于4%
聘请外资行做套期保值以及市场多元化来降低风险
“近期的欧元贬值,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将在4%以下。”对于欧元“破8”,光伏巨头阿特斯资金部经理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如是称。
中国的光伏产品中有八成左右销往欧洲,因此欧元汇率的波动一直牵动着国内光伏企业的心。
自2月29日以来,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已从8.4799跌至5月23日的7.998,近三个月的跌幅超过了5%。对于毛利率已跌至个位数的光伏企业而言,欧元如此大的贬值幅度,将进一步限制企业的盈利能力。
阿特斯在去年四季度出货量居全球第二,上述该企业资金部经理称,欧元跌幅比较大的时段其实是在去年三季度,当时对企业净利的影响是4%。
该经理称,企业应对欧元贬值时,主要是跟外国投行签订套期保值协定来对冲风险,同时市场多元化后带来的币种多元化,也将降低汇率风险。
波动比较大时净利影响10%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发表的报告显示,欧洲2011年新增装机容量中,光伏发电排名榜首,增长63%,累计达到21.9GW(吉瓦)。欧洲去年新建太阳能光伏系统,占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的75%。
中国则是全球比较大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称,去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约为27GW,产能至少是在70GW,而中国有50个GW以上的产能。
“欧元贬值已经不是新闻了,而且对我们来说,欧元汇率的变化恐怕会比实际看起来更大。因为我们是美国上市公司,本币是美元,而欧元兑美元的波动更大。”上述阿特斯资金部经理称,阿特斯是从2008年开始做套期保值的。在欧元波动比较大的时期,汇兑损失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比较高达到了10%左右。
“欧元跌幅比较大的时期其实是去年的三季度,当时对净利的影响是4%。”上述经理称,“因此在我们看来,近期的欧元贬值,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将在4%以下。”
事实上,欧元汇率变动比较大的时期是在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之时,当时欧元兑人民币直接从10字头跌至8字头。彼时,国内光伏巨头一个月的汇兑损失高的在2000多万美元,低的也在千万美元左右。总体看,仅汇兑损失就到达了1亿多美元。
聘请外资行做对冲业务
在认识到汇率波动带来的巨大变化后,各大光伏企业也纷纷从银行聘请专业的外汇人士管理汇兑问题。阿特斯的资金经理之前也在银行任职。
除聘请专业人士外,光伏企业还通过与外资行签订套期保值的方式进行风险规避。上述阿特斯经理称,“我们使用外资行更多一些。因为中国国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投行,外资行的金融产品选择更多,而且外资行有市场资源、专业性更强,我们把对欧元对冲的业务主要交给外资行。”
所谓套期保值,即光伏企业与客户签订欧元销售合同后,与银行签订一个协议,约定未来结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和期限及汇率。
不过据另一光伏企业高管称,签订套期保值协议只能应对汇率小幅波动,降低损失的程度是有限的。
出口地多元化或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EPIA近称,未来五年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将增长200%-400%,亚洲等新兴市场的增长将超过欧洲。该协会在市场展望报告中称:“欧洲主导全球光伏市场多年,但其他地区显然增长潜力更大。”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光伏装机增长快的将是中国和印度,其次是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北美。
上述阿特斯资金部经理称,“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市场多元化,这样就能避免某一市场因剧烈波动出现损失。从汇率问题上看也是,在多国开展业务,意味着币种多元化,有的币种升值,有的贬值,这样也能对冲风险。”
阿特斯一季报显示,其欧洲市场的占比已从2011年的65%下降到了42.6%,美洲市场则从2011年的17.6%上升到了45.1%,超越了欧洲的份额。
相关搜索:基层市场监管工作思考 市场监管人的初心 市场监管严格执法 为更好地开展市场监管工作 对基层市场监管的认识 市场监管基层所发言 新形势下 市场监管局不忘初心演讲 思考 市场监管局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光伏